猫咪怎么防止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人畜共患病,主要由寄生虫——弓形虫引起,主要媒介——猫传播,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动物,也可危害人体健康。
弓形虫病主要侵犯淋巴结,淋巴滤泡增生形成结节状肿块,称为淋巴结硬化。
1、传染源
大多数感染弓形虫的猫是疾病的传染源,感染的虫体随宿主动物的唾液、精液、尿、便排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途径感染。孕妇还可经产道感染,引起胎毒。病猫的粪便、尿、唾液,均带有弓形虫的幼虫—囊尾蚴,此种囊尾蚴一旦进入机体,即能生成寄生虫,并大量繁殖,虫体可引起急性传染病,称为弓形虫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受染动物的组织器官、肉乳及叮咬人与接触污染的用具、敷料、食品、饮水等感染。除经口传染之外,还可因打喷嚏、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以因接触传染,即不经常吃生的肉,尤其是加工肉食品时必须讲究卫生,防止寄生虫病。
3、易感者
几乎所有温情暖栖禽类都会感染弓形虫病,常见的有猫、鸽子、鸭子、鹅、火鸡、金丝雀、红鹰等,其中猫是弓形虫病最大的易感宠物的寄生虫。人是弓形虫的终宿主,但是人是偶尔才感染了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有明显的特征:
1、流行特征
夏秋发病较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传播普遍,北方较少见。人兽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为猫。
2、临床现象
病的早期可见厌食,体温骤然升高至39-40℃,呕吐,腹泻,盗汗,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颈淋巴结尤其腋下淋巴结常常重度肿大,病猫表现为食欲不振,时有干咳,体温增高至39℃-40.5℃,食欲衰减,有腹泻症状,偶呈呕吐,慢性经过,淋巴结肿大,常在1个月左右,脓肿形成,有疼痛感。急性经过,体温可升至40℃-41℃,多具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呕吐等症状。从发病至出现淋巴结肿大,一般2-8周,最长可达6个月,坏疽性皮炎比较少见。慢性经过的患儿常无明显病灶,淋巴结不易扪及,有时仅在颈后部、腋下或腹股沟处触及坚硬的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脓肿形成或损害,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有触痛,急性经过,10-20天可形成脓肿。脓液为厌氧环境,非常有利于弓形虫生长、繁殖,使脓液中虫体数量大,抵抗力强,因而极易造成二次感染和经过性传播。除上述直接的淋巴结炎、脓肿型弓形虫病之外,还可扩展至肺、脑,引起肺炎、脑炎、精神病、皮疹、黏膜淋巴结炎等,全身淋巴结均可遭受感染,而引起不同的临床现象,称为间质性淋巴结炎。
弓形虫病症状:
传染源:弓形虫病的主要媒介为猫。其余可能为兔,鸡,鸭,鹅,火鸡,鸽子,鹅,金丝雀,红鹰等。人也可以作为中间媒介。
传播途径:经口感染(食源性感染):病毒可以存在于尚未煮熟的肉类食品中,如兔肉,虾,猪肉,鹅肉,鸡鸭,鲤鱼,吞鱼片,酒酿,糯米酒,醉蟹,醉虾,酱鸭,松花蛋,肉皮,乳酪,奶浆等,人食入含寄生虫病原体的食物,寄生虫进入消化道,进入大循环,寄生在肺,淋巴管囊肿等处。经皮肤感染:直接接触含有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的敷料或其他物质,也可经破损皮肤感染。另外,虫体还可能经淋巴结,淋巴管进入到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
易感人群:全人群易感。动物患病,人接触后可得病。在感染中,儿童感染多因与感染弓形虫的猫接触,因儿童的免疫功能低下,故易发病;而成年人多因食入感染,或因与感染弓形虫的猫直接接触感染。
发病机制:病原体:弓形虫属孢囊虫科,成虫呈椭圆形,体两侧各有1个囊嘴,口囊呈细长颈形状,能弯曲活动。囊膜上有很多棘突,头部和背部有许多瘤状体。囊内幼虫发育成熟时破裂,幼虫自囊内穿出,在结膜下形成囊肿。少数幼虫可以穿透结缔组织进入血液和淋巴,大部分幼虫积聚在局部组织内形成脓肿,并生长繁殖。脓肿内有虫体、脓液和袋状的虫体幼虫。
临床表现为淋巴结炎和脓肿的形成,淋巴结切除术后,囊腔内形成脓肿,后形成瘘管,虫体可排出,引起反复感染。少数虫体还可经伤口或粘膜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新生儿经过母亲的产道时,可能感染寄生虫,引起发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起胎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