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哥吃药过敏能好吗?
应该明确一点,巴狗的“过敏”症状不是真的过敏!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真的是过敏,那么它身上出现的疹子肯定是风团样的,而不会是水泡…… 这些水泡其实就是狗狗皮肤的角质层被药物溶解后,皮肤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角质蛋白液(也就是脱皮)。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药物的过敏性反应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狗狗根本不存在对药物的过敏性疾病。
当然,这并不是说狗狗对药物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比如口服药片时有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呕吐、腹泻),或者注射用药后的神经症状(摇头甩脑、抽搐)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免疫反应,更谈不上过敏反应。 而临床上真正需要关注的“过敏反应”是指由TG或肥大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释放的致炎因子(如组胺、白三烯)、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慢反应物质等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而这些炎症反应往往是有特定靶器官的——“过敏”了,肠道就会发炎;“过敏”了,脑组织也会出问题……这些病理变化是有特异性规律的,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但问题是,目前这个理论体系下所定义的“过敏反应”并不适用于巴哥——第一,它没有特定的致敏源;第二,它的临床表现也不符合典型过敏反应的病变特征。
所以,从临床诊疗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将狗狗目前的临床表现归因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在以后用药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应对的方法。
在临床上,当药品说明书中提示可能有不良反应发生时,我们通常会采用下列措施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减少药量:即适当减少每次的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通过改变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长效发挥药效的目的。
主药+辅药:即在处方中添加其他药物,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新疗法:例如局部麻醉药可以用于神经阻断;小剂量的左旋咪唑与抗组胺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荨麻疹;激素类药物与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痤疮;甲状腺素与胰岛素联合用于治疗糖尿病等。
其他辅助治疗:包括支持治疗(补充营养)、特殊处理(输液、输血、利尿)以及对症治疗(止吐、镇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