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哥螨虫?
说起“巴哥”这俩字儿,得先从一种犬科动物叫做“沙皮狗(Sharp-Tongue)”说起。这种天生长着扁鼻子、皱褶皮肤的小型犬,原产于中国华南地区,据说能舔出自己的鼻屎甚至眼睛,也能啃断骨头(特别是肋排),是很好的看门犬和猎犬。它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松狮(Chow Chow)。 这俩人也是网络上被黑的最惨的狗之一,毕竟外貌实在是... ...
言归正传,1920年,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中国产的玩具熊。这些毛绒玩具被命名为“巴哥”(bargo),意思是“小笨狗”。后来,美国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出现了像小熊维尼一样会摇尾巴的毛绒小狗,被称为"Babar"。这个单词在当今世界各地都被用来指称可爱而笨拙的小宠物。
当然,现在提到“巴哥”,多数人想到的是另一种生物——吉娃娃(Chihuahua)。这是一种身材短小精干、长相酷似泰迪的犬种,起源于墨西哥,一般身高不到30厘米,体重也只有3公斤左右。
不过,这里的“巴哥”不是那个“巴哥”,而是一种寄生虫——“猫绦虫”(cat roundworms)的幼虫期形态。这玩意儿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和我们熟悉的人类肠道寄生虫蛔目的异尖科可以说是远房亲戚。 在异尖科的成员中,除了线虫体的前端有口器可以摄取食物外,其余成员均无消化系统,不能消化食物,仅靠体内携带的孢子生存。当线虫的幼虫从食道蠕动至消化道时,体内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细胞壁,从而进行分裂繁殖。随着幼虫的繁殖,体长约6mm,前端发育成较大的卵圆形头节,表面光滑并具有4对吸盘,末端具尾须,此时幼虫已具有了寄生虫的特性。
当宿主进食时被吞入消化道内,在胆道或消化道壁吸收营养物质,幼虫在此处发育成长,经过多次脱壳后最终形成成虫。雄虫较雌虫大,长度约5~7cm,尾部有两根长长的交接刺。雌虫较小,约3.5cm左右,没有交接刺。虽然它们可以在消化道内存活并自由游动,但无法离开消化道。 当狗狗、猫咪等动物吃了沾有虫体的食物时被吞入消化道,由于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很多寄生虫都死于消化液的中毒,只有少数生命力顽强的能够逃过一劫。但是,当这些虫子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上的时候,灾难就降临了。
虫体表面的纤毛(如上图)可以吸附在管壁上皮细胞的顶端,使虫体得以慢慢移行;同时,虫体还可以产生多种酶,溶解周围组织,使虫体和管壁之间形成一个窄隙,利于虫体的移动。虫体还可释放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虫体移动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神经毒性作用,造成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 如果不幸感染上这种寄生虫,根据虫体在胃肠道内的发育阶段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如果在胃肠道里发现虫体,说明它是成虫,此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如果发现虫体碎片则是虫体死亡后的产物,此时可能会有恶心、呕吐、腹泻,个别严重病例会有发热、贫血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