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兔要预防哪些疾病?
兔业发展至今,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积累,基本掌握了主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一些传染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还有一些传染病在兔群当中存在着,给兔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了解和掌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对于兔场生产和兔病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常见的几个传染病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1、兔瘟(Rabbit enteritis) 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兔口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早期高热、消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春季或夏季,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
症状: 患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废绝,体温升至40℃以上,呈稽留热;结膜潮红,流泪,流涎,口腔黏膜糜烂,舌缘有溃疡;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腹泻,粪便颜色由黄绿色变为灰白色;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如摇头、摆头、痉挛等,病兔死亡前常因心力衰竭引起呼吸困难,张口伸舌,最后因窒息而死。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兔舍清洁干燥,定时通风换气和消毒;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避免不同来源的兔混养;注意隔离,严格消毒,控制传染源;做好疫苗接种,目前兔瘟疫苗分为活疫苗及弱毒疫苗。
2、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又名猪肺疫。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罗音,个别兔出现胃肠炎症状。
症状: 潜伏期为3~7天。病初,兔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不振,喜卧,采食量下降,呼吸急促,鼻腔流出分泌物,眼睛周围潮红,流泪,结膜发炎,羞明,有假膜覆盖在上唇部。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兔逐渐消瘦,腹部胀大,皮肤弹性减弱,呼吸异常,脉搏加快,反刍停止。个别病兔出现神经症状,如在喂饲时突然倒地不起,头颈伸直,四肢划动,呼吸困难,发出嘶哑叫声,最后死亡。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避免拥挤、降低应激;定期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注射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接种后5周产生免疫力,抗体水平维持6个月;对疑似病症者,可用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等对证治疗。
3、伪狂犬病毒感染(Pseudorabies virus infection) 本病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疾病。 症状: 潜伏期1~3周。病初,幼兔精神状态不佳,活动减少,饮食降低,体温上升至40.5℃以上,持续3~4d后逐渐恢复。成年兔感染后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部分兔会出现流产、不育、死胎等情况。
防治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使用,主要采取预防性措施,包括对新生幼兔及时断奶、分离饲养,加强营养补充,提高机体抵抗力;对易感动物定期注射抗生素等进行预防性投服;对可疑病兔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检疫制度,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