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芯片啥时候放?
这个芯片不是放在狗狗体内,而是放入它平时常睡的地方! 2014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因为想要研究毒品影响脑神经的科学过程,于是选择了实验老鼠作为对象,给它们注射了不同种类的药物后,再采集大脑中的神经元样本做观察对比。 但其中有一组实验却发生了意外--研究人员给6只老鼠都注射了相同的药物,结果其中有4只立马“中毒”倒地,另外2只则表现出极度兴奋的迹象。 事后经过检验,这些老鼠都是“中枪”了,体内的谷氨酸激素含量都出现了异常升高,而正是这种物质导致了兴奋现象的出现。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当这2只鼠在药力作用下开始“嗨起来”时,其中的一个样本大脑中有两个区域产生了强烈的电信号,一个来自于嗅皮层和杏仁核(与情绪有关),另一个来自海马体(与学习记忆相关)。
这两个区域受到损害,都会导致动物丧失学习和记忆能力,而且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芯片虽然只有豆粒大小,但是却可以持续发出低频率的信号波,而这恰好可以刺激脑细胞产生相应的电脉冲。 当动物陷入深度睡眠时,这些芯片会停止工作;而当动物被唤醒,处于清醒状态时,它们会再次启动。 一个芯片可以持续运行3~7天,期间不需要任何外部电源或电池,因为它们直接通过脑组织获取能量。 目前这项研究仅仅出现在小鼠身上,但是为以后应用于人类提供了重要参考。 因为人类大脑的构造和小鼠大体相同,而且也都存在深度睡眠和清醒两种状态。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目前所研发出来的芯片体积依然较大,很难真正的植入到脑内使用。 并且因为人类的脑结构远比小鼠精密复杂得多,所以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来判定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