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猫怎么培育出来的?
关于“纯合”这个问题,在讨论繁育行为时是个值得商榷的概念。 首先,我们并不知道Cfa/Tca的育种计划是什么(如果有的话)。因此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小猫的父亲母亲是否存在基因型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一只耳朵正常的雌猫与一只耳朵折弯的雄猫交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后代看起来“全是折耳”,但我们无法判断它们到底基因型是否相符。
其次,CFA和TCA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决定“纯种”的定义。以猫的品种标准来看(比如缅因猫咪协会Maine Coon Cat Association),纯种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单耳位置(http://www.mackenzie-maine-coons.org/2013/08/single-ears.html),而这条标准显然被很多繁育者所忽视。
我查阅了诸多资料,发现目前对于纯种的定义似乎只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标准,那就是CFA对于CFA比赛猫的标准描述——“The breed is characterized by a domed skull, large eyes set slightly apart on a broad, flat face. The ears are large with round tips and fold back against the head…….” 大而圆且朝外撇的大眼睛,大而圆且可以折叠的耳部是CFA比赛猫的普遍特征。如果根据这个标准来挑选配偶,那么理论上所有的后代都应该拥有对称的双耳,但这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我不是遗传学家,但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大部分宠物猫品种(包括暹罗猫、孟加拉豹猫等)的被毛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而折耳则是由一对基因控制。也就是说只要不重复引进同一基因型的公母猫,是不太可能连续出现两只同样折耳的幼猫的。
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副作用,即所谓“近亲杂交”的繁殖手段导致某些遗传疾病的增加。但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携带相同基因型公猫与母猫的后代都会发病,也不是所有携带不同基因型公猫与母猫的后代都不会发病。实际上,如果引入一只公猫到一只母猫之后进行连续几代的杂交选育,是有可能让后代完全不发病的。但这个“完全”是需要一定数量的基因型互补的个体才能达到的。
如果育种家能够精确地设计一个育种方案,让最后得到的成猫具有一个理想的健康状态(零发病率),那么我相信他们是可以达成这一目标的。但目前这个问题上,我所看到的资料都表明没有一个育种计划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只有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注意杂交搭配,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