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鸟能做什么?
一,观赏性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大部分玩家养画眉最初的决定原因。画眉鸟长相灵巧、体形娇小、颜色鲜艳,在笼中翩翩起舞时,的确有“百鸟之王”的风范。拥有一只画眉,是许多喜欢野生动物的朋友实现梦想的方式之一。 二,听觉性 画眉的叫声婉转动听,雄鸟遇到雌鸟或发情人会发出一种美妙的单音节“咪—咪”声;受到惊扰时,会发出“啊叽呀”的呼叫;休息时则会“咕咕”低鸣。饲养者可以通过手抚、挑逗等方式刺激它发声,以获取愉快的视听享受。
三,表演性 经过训练的画眉能够学会“跳舞”“顶茶杯”“衔香烟头”等技能,它们会配合主人的手势和拍掌来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也会将嘴中的杯子顶到主人面前,甚至还会“抽烟”。如果主人能够长期且耐心地教导与训练它,那么这只画眉很可能会成为你的好伙伴。
四,实用性 一些野外的画眉具有食用价值,所以也有少数民间猎人的手里有着捕捉工具,不过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已经明令禁止捕猎,同时野生画眉资源也极为有限,因此通过猎捕得到的画眉已经属于违法行为。 随着饲养技术的提升,如今市面上出售的画眉几乎已经没有了野生血统,完全依靠人工繁殖。它们身上的颜色越发的艳丽,羽龄也越来越长,体态越来越漂亮,叫声也越来越悦耳,可以说已经完全替代了野外那些美丽的生灵,成为了人们眼中好看的“宠物鸟”。
歌谣,即歌谣体的歌词,是古代民间文学主要形式之一,和后世的白话诗、语体诗相似,也是抒情言志的自由诗体,但较之后来的白话诗,又有自己的特点:一是通俗流畅、简括洗练,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吟唱;二是善用“双关”、“比喻”、“顶真”等修词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三是句式参差,但以杂言为主,很少五七言句,音节上较为自由、活泼。《画眉鸟》是首歌谣。
此首“画眉鸟”的小诗形象鲜明,蕴含丰富,体现了宋诗的基本特点和一般风格。方回《瀛奎律髓》卷三十将此诗归入“晚唐类”,认为“‘百啭’一联,甚为吴融、唐彦谦辈所喜言”,与“宋诗”风调绝异;也有人认为诗的风格近于晚唐的杜荀鹤,称其“句法虽唐人体格,然意工而词巧,于宋人初无纤毫远近之见”(《御选唐宋诗醇》卷四十六《画眉鸟》诗下沈德潜语)。此诗流传甚广,有“百年来以此诗作画眉鸟者,不只一家”(程千帆、沈祖棻《近体诗格律》)。《宋诗话辑佚》录《青箱杂记》残佚条,说到此诗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永叔(欧阳修)少年时,常作《画眉鸟》诗曰‘诗以示诸贵人,传入禁中,为御史者以闻。上言以为好嘲刺,遂作《画眉鸟诗序》云‘昔夷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者,耻周之无道也。令不从王命,自放于滁上者,不欲仕于朝也,岂好嘲刺者欤’,于是诸公知其意而莫敢复云”。后人也有解此诗意思与上述有别者,如宋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东坡书传题跋下》中说:东坡为王广渊作《游径山诗》,结尾云‘君看逋传画眉郎,岁岁黄金系双翟’,而“(苏)子瞻尝以此诗为王广渊不善处穷达也。予读永叔《画眉鸟诗》,以为有以遗其子孙者。乃使子瞻得而刺之以此,然则永叔深于《诗》者也。”黄伯思认为欧阳修写此诗是用“画眉鸟”之故事,以戒其子孙,后代不要贪图荣华,不善处穷达,以免后悔莫及(按,这里引的王广渊《游径山诗》及苏轼的和诗不见于《王钦臣诗集》,原书已佚)。
诗的首二句是写画眉鸟生长在幽深的“深林”之中,因无人惊忧它便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欢乐歌唱,且唱得是那样的“高枝百啭”。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鸟儿在林中鸣叫,由于深林,音量受到林木的制约;且鸣声远在“高枝”,因为有“百啭”,所以虽是“始知言”,听去尚觉很“微”。它是在幽林深处鸣啭,“谁道来”,几乎闻不到,但既“始知”是它在“林深”,这就说明此鸟与人们已有亲近之意。它终于由林中飞来,立在“高枝”。这里的“高”,一是说它已由“林深”处“始知”其所在,二也含此鸟已在有人之地鸣唱。而它又“百啭”,所以“无事”,而“高”歌“微”鸣。此二句虽是些用字的重叠反复,但因是歌谣的口语体,读来却朗朗上口,既明白流畅,又富韵律感和音乐感。次二句承上言,说画眉鸟在无人拘囿的“林深”之处鸣啭,是何等悠“自由”“自得”的安“乐”;一旦“金笼锁托”,便失去其自然的天性,徒然地向人“是”鸣唱、表白,而“无”人过“问”、理解。画眉鸟在深林高枝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