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为什么会得脑炎?
兔病毒性出血症,又名兔瘟疫、兔热病。主要侵害幼兔和成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病原为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属RNA病毒。该病毒有6个血清型(英5种,美3种),各型的病原体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但不同型病毒之间可有交叉反应。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强,耐低温,在4℃以下可长期保存,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加热至56℃以上时,也可被杀灭,但在冰冻干燥状态下能保存数月或更长时间。
此病主要是由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经卵传播也见于报道。多发生于早晚气温较低的春季和秋季,冬季亦可见到。 潜伏期1~7d。感染动物发病前1周内有接触史且与患病动物接触密切的同窝幼兔容易感染。 临床表现为高热(40℃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甚至停止,体乏无力,行动迟缓,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腹胀,肛门松弛,排稀粪并混有血丝。如不及时治疗,大多在发热时期后第3天死亡。病死率高达80%以上。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色素下降、白细胞总数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加,红细胞体积变小,淋巴细胞比例下降等。死后剖检可见肺部弥漫性出血,胃肠道内容物积气,肝、脾淤血及肺水肿等病变。
兔病毒性出血症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应搞好环境、消毒、饮食管理等,防止该病发生。发现病例应及时处理,防止扩散。
可注射高免血清或抗血球凝集素进行被动免疫,2毫升/千克体重。还可用丙种球蛋白进行主动免疫,2.5毫升/千克体重。
对可疑病例可用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感染,如磺胺嘧啶钠(1.5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d;或链霉素(1.5g/kg体重)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