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为什么不得狂犬病?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动物都可能得狂犬病(确切的说应该是狂犬病病毒血症)! 举例说明:曾经有人食用被狂犬病毒感染的耗子,后来也得了狂犬病;新疆曾发生过牧民用刀宰杀感染狂犬病的羊,随后也被感染发病的案例.... 所以,所谓“兔不会得狂犬病”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其次,我们谈论的“狂犬病”,其实是指“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研究发现,该病通过病原体和易感动物的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经血液、唾液或其他体液传染给易感动物。 而所谓“直接传播”,主要是指动物咬伤,尤其是犬类的咬人的过程,将带有病毒的牙齿侵入其他动物身体,从而传播疫病。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哺乳动物在感染狂犬病后,即使不表现出症状,体内也已含有可以感染的病毒了,而这些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间接传染给易于亲近人类的宠物。比如,曾有研究报道,10%的患有狂犬病的猫唾液中含有病毒,如果这些猫舔了人类,而又没有被清洗伤口,那么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口腔粘膜进入人体,使人患病。
大多数情况下,人患狂犬病都是由于被患病动物(主要是犬科和猫科动物)咬伤所致。然而,并非所有的犬猫都能传播此病。 根据我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只有患有狂犬病的犬类才能对外传播疾病。如果是健康犬或者没有患狂犬病的猫,被其抓伤、咬伤,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做好伤口的处理即可,不至于感染病毒。 这是因为,尽管健康犬的唾液中也存在病毒,但它们并不会使病毒得以繁殖,而一旦咬伤你的犬已经感染了病毒并出现发作症状时,它的唾液中的病毒含量达到了足以引起传播的浓度。
总结起来就是:健康的犬不传播狂犬病,已患狂犬病的犬才传播这种疾病。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说,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病原体出现较晚,而长有犬齿的、携带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天敌较早,这就决定了最早期的野兔必须在狂犬病超度威胁中求生存。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具有抗狂犬病病毒的遗传基因的兔子得以存活并繁殖后代(或能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消灭入侵体内的狂犬病病毒而幸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具有这种基因的个体会死于狂犬病而淘汰掉。一代代演化下来,使得抗狂犬病而成为兔种群的共有属性,而成为犬科动物固有属性的狂犬病却能够感染兔病毒性出血症。所以犬科动物携带的狂犬病病毒不能在兔子身上形成流行病,也就不奇怪了。
2、从动物行为学角度说,对于有多种天敌的野外兔子(包括狐狸,食肉目成员)来说,为了生存繁衍,必须高度警惕这种天敌的存在并保持在绝对安全距离(至少不让天敌用犬齿咬到),这就大大降低了感染狂犬病的机会。而对于没有任何天敌的犬来说,没有这个必要。所以,病毒能够轻易进入狗的身体并且繁衍。
3、从流行病传播学角度说,犬是狂犬病病毒的唯一载体。对有高度警惕性的兔子而言,从携带兔病毒性出血症的昆虫(如蚊子)处获得感染的机会远远超过由携带了狂犬病病毒的犬类处获得感染的机会,这就降低了获得狂犬病,使得对狂犬病的免疫系统有机会在兔子体内逐渐完善起来。而在其他动物,尤其是犬类中,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科动物本身既是病原体又是传播媒介(比如互相啃咬),使被感染的犬成为新的病原体和新的传播媒介,再不断感染别的犬,使犬类中的狂犬病持续蔓延和得不到任何控制。
总之,综合上述原因,使得从宿主到病原体到流行病传播途径都是高度单一的狂犬病只能由狗给狗,而不能由狗给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