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身上的病毒是什么原因?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叫传染病。 简单来讲,传染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外扩散,导致新的宿主发病的过程。 传染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所谓“猫身上的病毒”其实是指动物检疫发现的致病性微生物。这些病原本在自然界就存在,通过某些原因(如接触、饮水)而使得病原体由传染源进入消化道而在体内繁殖,引起机体病变或者死亡。
要消灭动物检疫中的病毒,主要方法有:
(1)培养法 用新鲜材料进行分离培养,是鉴定病原菌的最基本的方法;若将待检样品接种于特殊培养的介质中后,能生长繁殖的病原菌落,则可以通过培养法将其分离出来并进行后续定性或定量检测;通过培养的方法来检测病毒一般比较准确,但由于病毒具有寄生性和传播性的特点,想要用培养的方法完全杀灭是不现实的,因此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检验手段。
(2)血清学方法 血清学方法是利用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特异性抗原与受试动物的血清蛋白发生反应,从而鉴定出是否存在相应的抗体。由于抗体通常只出现在被感染的动物血液里,故可通过检测血清里的特定成分来推测动物是否曾经感染过相应病原体以及感染的时间。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无法判断当前动物是否有感染的情况。
(3)核酸检测法 随着核酸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被广泛用于疫病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有PCR、RT-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的优点,可用于检测病毒、细菌和其他病原体基因组序列。不过这些技术在鉴别病原体的型别方面能力尚需提高。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一种免疫学的检测方法,通过酶联免疫的方法来检测样本中病毒的抗原或者抗体,具有快速、高效并且灵敏度高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病毒感染的检测。不过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区别病毒的亚型以及不能精确测定病毒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