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防御疾病?
首先,我们得了解我们的免疫系统如何工作。 免疫系统的职责就是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当外界有病原体入侵时,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免疫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等,这些细胞通过识别特定蛋白(称为抗原)来分清“自己”和“非己”。 如果是“自己”的成分,免疫系统就不做任何反应;如果是“非己”的成分,特别是病原体,则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
所以问题就来了,如何确保疫苗接种后的疫苗颗粒是“非己”的?而不会遭到免疫系统的清除呢?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是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还有一些是核酸疫苗。它们进入人体后,作为“非己”成分被识别,随后诱发免疫反应。 如果抗体及细胞记忆形成有效,当真正的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可以立马认出并对病原体进行清除。
然而有些人接种完疫苗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保护力,这是为什么?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对所有的疫苗产生同等强度的免疫反应。其次,不同的免疫反应类型决定了不同人群对疫苗的偏好。例如,需要加强免疫的减毒活疫苗主要刺激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因此对于细胞免疫功能较差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抗体水平虽然较低,但完全可以提供保护力。 而像乙肝这种病毒,它可以快速、强力地刺激体液免疫,即使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传染病想要在人群中流行开,必须要有三个缺一不可的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比如说:麻疹病毒,必须要在有麻疹病毒的人体待着,才能生存(麻疹病毒的宿主就是人,其他动物身上没有办法生存);麻疹病人说话、打喷嚏时嘴里排出的唾液能带着麻疹病毒,病毒借助唾液的“翅膀”能在空中飞行,如果恰好又很幸运的被不具有麻疹免疫力的人吸入,导致了这个人也患了麻疹,这就是麻疹的传播过程。
麻疹病人(传染源)、麻疹病人说话时排出的唾液(传播途径)、不具有麻疹免疫力的人(易感人群)三个缺一不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能够从阻断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中的任意一个做起,就能切断传染病。
阻断麻疹的流行,我们可以:
1、 隔离麻疹病人,减少麻疹病人和健康人接触,从而减少唾液接触到易感人群的可能,这种方法属于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源。
2、 麻疹病人打喷嚏时,用几层纱布遮挡口鼻,麻疹病毒就被纱布挡住了(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也是这个道理);健康人如果接触了麻疹病人,就要尽快接种麻疹疫苗(或者进行相应的预防处置),这是从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