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熊赛级比赛比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前几天刚参加完一个比熊的冠军展,对于题主的问题写一份长一点的解答。 先说观点,对纯种犬来说,竞赛是最科学的选拔方式,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式;但对于杂交繁育的梗类、斗牛等犬种就不一定了。
先谈为什么有效,这就要从竞职的条件说起——智力(智力测试)、年龄(12个月龄以上)、性别(公母均有)、身体结构(X光片,血检,便检,视检)、性格检查(服从性,社交,分离焦虑),只有全部符合才能参选。所以,能参加比赛的狗其实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再从比赛过程来看,每个项目都分幼犬组和成犬组,同组别间排名以分数高低决定,而不同组别之间名次没太大意义,因为评分是根据所有参赛犬的表现综合评定的,没有绝对的第一。而且项目中错误行为会被扣分,正确行为则会加分,所以从比赛结果来看,得分高的犬并不是表现最好的那个,而是犯错最少的那个。
最后谈原因,比赛其实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为了在比赛中做出最优的反应,训犬员要引导犬进行各种练习,在平常的训练中就会让犬形成条件反射,到比赛时才会“得心应手”。而对于那些能力不足或训练不及时的犬,就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逐渐提高。举个例子:假设一只犬不会翻跟头,那么通过几次竞赛,只要它在主人指挥下做了5次以上的尝试,并且最终成功,那么这个技能就算被锻炼出来了。
所以竞赛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训练方式。但对于一些犬种而言,它的基因本来就很稳定,并不会出现太大的遗传缺陷,并且也不会存在生理上的疾病隐患,那么这种纯种的观赏犬其实并没有太多参与竞技项目的必要。比如马尔济尼犬,玩具贵宾等等,它们虽然也有一定智商和身体素质,但是它们的基因本身决定了它们并不适合复杂的竞技项目,它们最快乐的生活就是每天和自己的主人在一起玩耍。
所以,任何一项运动没有高低之分,关键还在于犬的品种和个体差异以及主人的培养方式,不要给犬强行附加任何社会属性,做它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